首份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指数发布→五大发现,京沪领跑、四川加速
发布时间:2025-09-29 17:10:01 阅读数: 34
9月26日,第十三届中国(绵阳)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“涪江科技汇——颠覆性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”活动在四川绵阳举行?;嵘?,由科技日报社牵头编制的《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指数报告(2025)》(以下简称《指数报告》)正式发布,系统评估中国颠覆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的进程,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战略研判工具。
据悉,颠覆性技术是指突破现有技术框架、创造新兴技术轨道并引发系统性变革的技术。当前,我国高度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,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,加强关键共性技术、前沿引领技术、现代工程技术、颠覆性技术创新,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。在此背景下,构建系统评估颠覆性技术产业化的工具迫在眉睫。
《指数报告》首次构建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指数(DTII),基于“技术-应用-生态”(TAE)发展理论,构建“五力”模型,涵盖技术创新力、产业发展力、生态支撑力、未来成长力和市场变革力5个核心一级指标、19个二级指标,全面衡量颠覆性技术从研发到市场化的全过程。
同时,依托“五力”模型,《指数报告》立足全球颠覆性技术变革趋势,从“物质、能量、信息、生命与空间”五个维度,遴选高温超导材料、可控核聚变、具身智能等8个重大领域,对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近5年的颠覆性技术产业化进程进行评估,得出五大核心发现。
l 我国颠覆性技术产业化进程进入关键跃升期,近五年DTII总体加速增长;
l 各技术领域发展阶段差异显著,元宇宙、脑机接口发展速度迅猛,低空经济等产业化较快,合成生物等需加强基础投入;
l 区域核心功能各有侧重,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优势明显,形成了北京、上海、江苏、广东、浙江为“领跑者”,安徽、四川等“加速者”和其他地区“探索者”三个梯队;
l DTII平均得分与区域人均GDP存在非完全同步性,部分经济中等或欠发达地区可实现“弯道超车”;
l 区域发展格局显现,京沪全面领跑,各地差异化布局。
值得一提的是,《指数报告》还揭示了颠覆性技术产业化关键问题的答案:“研发市场”是解锁早期进程的核心密钥,它搭建了从技术创新力到产业发展力的桥梁;北京、长三角、粤港澳成为“领跑者”,得益于“核心策源”与“三力协同”的正向循环;我国以国家意志驱动的“生态引领”成为独特战略优势,新型举国体制有效对冲了颠覆性技术产业化高不确定性。
据了解,《指数报告》的发布将为把握未来产业发展机遇提供重要参考。未来,DTII将持续优化拓展,加强国际对比,从战略评估工具升级为战略导航平台,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。
五大领域40项技术《颠覆性技术前瞻2025》发布
活动中,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(简称“中信所”)总工程师王卓昊在第十三届中国(绵阳)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开幕式上发布《颠覆性技术前瞻2025》报告。经过多方考虑,遴选出近期突破性进展最为显著、有望孕育未来颠覆性创新方向的40项技术,形成《颠覆性技术前瞻2025》报告。技术涵盖五大领域,具体包括:
生命健康领域10项
侵入式脑机接口、AI蛋白质生成、下一代RNA药物、通用型CAR-T细胞疗法、靶向蛋白降解技术、细胞重编程技术、大片段DNA操纵技术、异种移植技术、体电子显微镜和单原子编辑技术。
人工智能领域9项
世界模型、AI智能体、AI对齐技术、高效推理技术、端到端自动驾驶、蒸馏技术、VLA模型、面向科学研究的混合智能和黑灯实验室。
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8项
量子处理器、AI量子纠错编码器、芯片级异构集成、光电混合芯片、通感算智融合网络、后量子密码、光学原子钟和超异构融合的算力互联。
新能源领域6项
外部供锂技术、紧凑型聚变反应堆、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调控、小型??榛从Χ?、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和碳纤维结构电池。
新材料与先进制造领域7项
半导体石墨烯、纳米压印、旋转爆震发动机、塑性陶瓷、体积3D打印、范德华挤压技术和深海采矿技术。